苏岩礁:被韩国占领的中国岛礁想以此为基点控制我国更多的海域
时间: 2025-03-31 05:54:12 | 作者: 安博体育网页版登录
2012年12月26日,一份长达287页的大陆架划界案被放在了时任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会长理查德·托马斯·霍沃斯的办公桌上。
一个月后,当这份文件公之于众的时候,整个东亚都为之一震。因为其中有一个格外刺眼的暗红色标记点——位于东海的苏岩礁,被标注为韩国领土延伸的基点。当中国代表团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注意到这份文件时,一场持续二十年的暗战才终于浮出水面。
这个距离中国领海基线米的暗礁,就此成为撬动东海10万平方公里海域的支点,也揭开了中韩海洋博弈中最隐秘的角力场。
苏岩礁,位于北纬32°0722.63,东经125°1056.81,从地理位置上看,苏岩礁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地质学上属于长江三角洲的海底丘陵。这是一处只有在潮水退去时才能显现出来部分岩石的水下暗礁。
当海面下的岩体在潮汐中若隐若现时,水面上的对峙却早已暗流涌动。在博弈过程中,双方各执一词,事情的冲突也就由此衍生出来了。但其实无论是从国际法律角度还是历史事实角度,我方始终是拥有合法归属权的一方,韩方所谓的“据为己有”其实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规定,岛屿是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被水包围,在高潮时露出水面。岛屿能拥有自己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但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经济生活的岩礁不应具有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
我方始终基于《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坚定自己的看法,认为苏岩礁并非岛屿,而是中国大陆架的一部分,因此应属于中国的专属经济区。
而韩国则主张苏岩礁距其济州岛较近,应属于韩国的专属经济区。究其本质,我国与韩国所坚守的,其实就是国际海洋法中的“自然延伸原则”与“中间线原则”。是不是看起来双方的依据都言之有理,但是事实并没那么简单。一方面,自然延伸原则适用于沿海国的大陆架划界,特别是当沿海国的大陆架自然延伸超过200海里时。
而中间线原则一般适用于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之间的大陆架划界,特别是在两国海岸线相向且距离较近的情况下。
在此条件下,我方与韩方的依据是具有同等法律效益的。但是还有另一方面,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七十六条明确肯定了自然延伸原则,将其作为沿海国大陆架划界的主要标准;而韩方执着的中间线年《大陆架公约》采用了这一原则,但其法律地位存在争议。
1969年国际法院在北海大陆架案的判词中认为,中间线原则只对《大陆架公约》的缔约国有拘束力,且并非习惯国际法。权衡二者的法律效益之后,我国对于苏岩礁的归属权是不是优先级更高了呢?韩方是不是应该识趣的退出了呢?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韩方并没选退出,接下来我给大家算一算这里面的账,或许就能明白其中的缘由了。苏岩礁对韩国具备极其重大的价值,大多数表现在渔业资源、油气资源、专属经济区的扩展、战略位置和经济利益的长期潜力等方面。
其一,苏岩礁周边海域是东海、黄海重要的海产品捕捞区域,渔业资源丰富;其二,韩国本就是个国土资源匮乏的国家,狭小的面积注定了本国的大宗产品只能依赖于进口,而苏岩礁附近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据推测原油储量可能高达1000亿桶,天然气储量约72亿立方米。
这些油气资源对韩国来说具备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可以缓解韩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但是最重要的,其实是苏岩礁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空间价值,这其中就包括了专属经济区的扩展和战略位置的优越。
苏岩礁位于中韩专属经济区的重叠区域,控制苏岩礁可以使韩国在该区域获得更多的资源开发权,逐步提升其经济利益,韩国试图经过控制苏岩礁来扩大其专属经济区范围。
在其看来,这种既能削弱我国,又能促进其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路子是韩方高层所极力推崇的。另一方面就是苏岩礁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了,苏岩礁距离上海约278公里,距离韩国140公里,具备极其重大的军事战略价值。
关于这个概念你们可以打开世界地图观察一下苏岩礁的位置。众所周知,美帝国主义为了遏制我国的发展,设置了三层岛链试图将我国封锁在亚太地区,而苏岩礁所在位置极其敏感,其地处第一岛链内部,控制苏岩礁可以使韩国在东海地区形成战略优势,增强其军事防御能力。
此时如果将此国际事件具象化,那么韩方作为嫌疑人,其实就具备了“作案动机”。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案情分析室”看看韩方准备怎么来实现其所谓的“三步走”策略的。
韩国的“三步走”策略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战略渗透,其本质是通过渐进式操作将物理存在转化为法理事实,最终在东海地缘格局中嵌入永久性战略支点。这一战略的推进过程是看似温和无害的单个行为,但是经年累月叠加,最终会形成难以撼动的存在。其实说通俗点就是韩方准备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实现苏岩礁永久占据这一目的,当 “生米煮成熟饭”时,再倒逼国际承认这一既定事实。
韩方为实现这一战略目的确实布局了数十年之久,阴谋的起源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韩国以海洋科学研究为外衣,开启了漫长的战略铺垫。1984年韩国海洋研究院的科考船首次抵近苏岩礁时,其声呐扫描仪记录的数据立即被送往军方情报部门。
这种“科研军事化”的双轨模式在后续17次勘测中逐渐完备——1992年夏季的第六次考察中,科考队员的背包里除了地质锤,还藏着微型潮汐监测仪,这些设备收集的水文数据后来成为韩国海军潜艇部队制定东海航路的重要参数。
更具深意的是1995年“离於岛”这个非法命名的忽然出现,这个源自济州方言“Ieodo”的词语被刻意赋予“失落之岛”的悲情意象,明里暗里似乎是暗示了啥东西,以达成其战略目的。随后,韩国国学振兴院同步启动的民俗整理工程,“离於岛传说”被重新发掘包装,将渔民的口述摇身一变,变为“历史记忆的考古证据”。
但是当我们认识到韩方的真正目的之后,其实也就不难推断出这个所谓的民俗整理,又有几分真实度呢?不过从韩方的角度考虑,这种文化叙事与科学行动双管齐下的措施,确实为后续行动铺垫了认知上的基础。
当新世纪的曙光照耀在东海北部的海域时,韩国也逐渐开始将量变的累积转化为质变的突破。2001年7月,韩国海洋警察厅的502舰缓缓驶过苏岩礁海域,同时,一面太极旗也由此升起。韩方近二十年的布局似乎在此刻完成了由科研渗透到实施控制的转变。
大家读到这里一定有疑问,我国怎么会允许韩方做出这种公然践踏主权的行为呢?其实不然。因为彼时我国正全力应对南海撞机事件,所以在东海方向的战略注意力出现短暂的真空。
韩国趁我国无暇顾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表面上以“防止非法捕捞”为名部署巡逻舰艇,实则构建起半径50海里的监控网络。
2003年竣工的海洋科学基地更是现代版的“特洛伊木马”,其钢结构内隐藏着军用级通信中继设备,顶层雷达罩的曲面设计刻意增大对空探测截面。或许您又有疑惑,韩国如此体量的小国何有这么大的决心和计谋来实施这一系列的规划呢?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进入亲历者的视角来解答大家的疑惑,据曾在基地值班的技术员回忆道,2006年某夜突然到来的美军专家组用三天时间改装了地下室设备间,新增的服务器机柜让这座“科考站”具备了实时处理间谍卫星数据的能力。
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渐进式军事化已一直默默升温到6年后,当2012年韩国宣布在基地常驻海警特战队时,该地实质已形成了准军事存在。
当地域探查和实际控制都已完成后,韩国为了掩盖归属权的不合理性,开始将手伸向寻找并利用国际法漏洞和塑造国民认知等领域了。接下来我们所聚焦的,便是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大陆架划界案了。
但是2013年提交联合国的大陆架划界案不是孤立的文件,而是经过十年法律准备的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2005年,首尔大学海洋法研究中心接到一个来自于青瓦台的重要任务——论证“人工设施改变岛屿属性”的可行性。
当韩国下达任务的一瞬间其实其野心昭然若揭了。他们借助日本冲之鸟礁案例和荷兰须德海围垦判例中寻找合法性解释。
在一系列的法律工程之后,韩方成功将国际舆论的焦点从岛礁本身的“自然属性”争议转变为“功能属性”争议,自然属性自不必过多解释,其实功能属性也是很好理解,针对苏岩礁事件而言的话,其所谓的功能属性是指韩方试图通过人为造岛弥补苏岩礁本身存在的自然缺陷。而这是韩方唯一能够争夺岛礁法理性的方法,如果一昧的坚持以自然属性划分归属权,韩方必败无疑。
在随后的时间里,韩国开始将苏岩礁写入中小学课本,试图通过教育完成数代人的认知塑造,当接受此类的教育的韩国人能够熟练地叙述出“离於岛”的详情,甚至绘制出岛礁的大体轮廓时,韩方的意图便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2020年10月,韩美联合开展“离於岛海洋科考”,美军派出“萨利·莱德号”科考船,实际负责测试海底监听系统,并与韩国共享中国潜艇声纹数据。这一做法背后深层的逻辑是将韩方的主张升级为军事同盟的联合,并用以美方为主的军事霸权为韩方这种侵犯权利的行为的合法性提供了威慑力。
韩方的三步战略环环相扣其实也能反映出现代主权博弈的基本思路:科研活动创造认知基础,物理存在创造既定事实,法律包装证明占据合法。韩国像操作精密仪器的外科医生一样,用二十年时间将苏岩礁从自然地理名词逐步转化为兼具物质存在、文化象征和法律依据的符合韩国战略目的的既定事实。
这种模糊主观与客观、民事与军事的能力其实是美西方为主导的国家的惯用手段,当中国海警船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礁石,而是集科研基础、认知基础、法律基础、军事基础于一体的复合体时,传统意义上的“维权”就演变为跨维度的认知战争了。
读到这里是不是大家会觉得韩方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并且每一步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那是不是说苏岩礁这一个地区我们无从下手收复了呢?非也。
历史总是从细节处爆发出惊人的力量。韩方一系列行为的最大前提就是上世纪对于苏岩礁的探索并命名,其所依据的法理无非就是国际法中的先占岛礁的国家就是岛礁的所有国,这是国家通过占有无主之地,从而取得对其的主权的一种方式。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明显的前提,就是先占的对象必须是无主地,即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土地,或被原属国家明确抛弃。这就是怎么回事我们在前文总是提到类似于“韩方主观地认为”这样的概念。暂时抛开自然属性不谈,仅仅从资料记录这一个方面来讲,我们对于苏岩礁的归属权都是毋庸置疑的。
最早还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成书于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前 221 年之间的《山海经》中曾记载“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山。”这里所说的苏山正是苏岩礁,而其处于东海深处的描述也与苏岩礁的实际位置相符;隋唐以来,盛世足以辐射到东亚的每个角落,繁荣开放也是那时的代名词。日本、高丽循海路来中原进贡的使臣和留学生,以及唐、宋、明、清历代东渡扶桑的中华人士均曾目睹过苏岩礁,并留下了文献记载。
接着让我们把时间线 年,我国自组建北洋水师,海路图中就明确标明有东海苏岩礁。
1958年中国签署了《关于领海的声明》,其中就明确将苏岩礁与确定为东海方向的前哨站。
1992 年,中国海军北海舰队海测大队接到中央关于测绘我国黄海海区和苏岩礁区的任务,工作人员经过 5 个日夜的辛劳,完成 3000 多个数据,到 5 月 15 日上午 10 时,苏岩及其附近海域的测量胜利结束,这进一步明确了苏岩礁的归属。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更是多次发表相关声明,强调苏岩礁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苏岩礁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但是韩方仍是一意孤行,公然藐视国际法的威严。
盎格鲁·撒克逊人主导的国际秩序下能够使他们吃瘪的,也就只有他们自己打出的回旋镖了。2022年,中国海洋大学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沉睡于大英博物馆千余年的出版于1900年的《东海航行指南》,其中“Suyan Rock”字样的标注旁有个括号,里面工整地写着中文“苏岩”的音译。
当工业革命的曙光略过历史的齿轮时,作祟者本身也不曾察觉到有一道痕迹将为千余年后的真相大白提供关键证词。当高清扫描件投影在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的评审会上时,韩国代表团准备的17世纪济州岛渔民的“口述历史”顿时显得苍白。
历史佐证的搜寻和具体的应对措施事实上是如同双螺旋结构一般的组合拳打出的。与侵权霸占的战略不同,维权坚守的思路首先是要搜集侵权方的侵犯权利的行为,为国际诉讼准备。
2020年我国成立“东海法律研究中心”,专门收集韩国在苏岩礁的军事化证据,研究向国际海洋法法庭提起诉讼的可行性。维权的前提是有“权”,2020年“蛟龙号”在苏岩礁南侧海沟获取岩芯样本,就为了证实其与长江三角洲地质构造连续性,这是苏岩礁在自然属性上归属我国的重要遗依据。
同时,为避免韩方做出过激的行为,2021年部署万吨级海警船“海警3901”,每月开展3次以上苏岩礁巡航,2022年累计驱离韩国海警船17次,军事监控上的成功是我们夺回主权重要的一步,也是对苏岩礁实际管控的重要一步。
当法理和物理都取得明显进展时,必要的外交行动就要拿上台面了。2019年青岛中日韩外长会议期间,中方要求将苏岩礁问题纳入海洋对话机制,但遭韩方拒绝,不过,这只是我方单独提案的第一步。计划的重点是在联合国层面的行动。
2022年中国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反对韩方划界案的照会,并联合俄罗斯质疑韩国“人工设施改变领土属性”的合法性。
中国的应对策略在时光中淬炼出新的维度,当我们打出集法律斗争、实际管控和外交博弈三位一体的组合拳后,韩方原本步步为营的计划似乎是乱了阵脚。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当韩方如热锅上的蚂蚁寻找解决良策之时,我国继续制定反制措施,预计2025年前建成“苏岩礁无人值守监测站”,并通过北斗卫星实时传输现场影像。与此同时,科技的竞赛也成为博弈中最重要的一环,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初步完成,我方必会加紧抢夺科技桂冠以应对更加复杂杂的国际局势。
如今,当我们站在2025年的潮头回望时,显而易见苏岩礁的博弈早已超越礁石本身。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当两国的无人潜航器在幽暗海床不期而遇时,当海警船探照灯划破夜空的瞬间,这片暗礁仍在见证着文明与力量、历史与现实、科技与主权的永恒碰撞。
当潮水夜以继日地冲刷钢结构的基座时,或许正是大海在用永恒的流动性嘲笑着所有试图在时空中刻下永恒印记的文明野心。但是,即使道阻且长,即使长夜漫漫,中国人对于主权的捍卫依旧是不容任何人挑衅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铿锵誓言必将响彻在苍穹之下。
[2] 中韩开始海洋划界谈判 将涉及苏岩礁归属问题.浙江在线] 韩称将强化对中国专属区内苏岩礁“警备”.新浪.
邹瑜.法学大辞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8] 陈正容.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大陆架划界的几个原则问题.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KIOST)官网.新闻稿.2020.10[14] 荷兰围海工程.大辞海
马呈元.国际法(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7]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国人大网.
百次潜大洋 “蛟龙”铸辉煌.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21] 中文:壮观如山!中国万吨海警船威武航行.中新网
2012年12月26日,一份长达287页的大陆架划界案被放在了时任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会长理查德·托马斯·霍沃斯的办公桌上。
一个月后,当这份文件公之于众的时候,整个东亚都为之一震。因为其中有一个格外刺眼的暗红色标记点——位于东海的苏岩礁,被标注为韩国领土延伸的基点。当中国代表团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注意到这份文件时,一场持续二十年的暗战才终于浮出水面。
这个距离中国领海基线米的暗礁,就此成为撬动东海10万平方公里海域的支点,也揭开了中韩海洋博弈中最隐秘的角力场。
苏岩礁,位于北纬32°0722.63,东经125°1056.81,从地理位置上看,苏岩礁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地质学上属于长江三角洲的海底丘陵。这是一处只有在潮水退去时才能显现出来部分岩石的水下暗礁。
当海面下的岩体在潮汐中若隐若现时,水面上的对峙却早已暗流涌动。在博弈过程中,双方各执一词,事情的冲突也就由此衍生出来了。但其实无论是从国际法律角度还是历史事实角度,我方始终是拥有合法归属权的一方,韩方所谓的“据为己有”其实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规定,岛屿是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被水包围,在高潮时露出水面。岛屿能拥有自己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但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经济生活的岩礁不应具有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
我方始终基于《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坚定自己的看法,认为苏岩礁并非岛屿,而是中国大陆架的一部分,因此应属于中国的专属经济区。
而韩国则主张苏岩礁距其济州岛较近,应属于韩国的专属经济区。究其本质,我国与韩国所坚守的,其实就是国际海洋法中的“自然延伸原则”与“中间线原则”。是不是看起来双方的依据都言之有理,但是事实并没那么简单。一方面,自然延伸原则适用于沿海国的大陆架划界,特别是当沿海国的大陆架自然延伸超过200海里时。
而中间线原则一般适用于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之间的大陆架划界,特别是在两国海岸线相向且距离较近的情况下。
在此条件下,我方与韩方的依据是具有同等法律效益的。但是还有另一方面,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七十六条明确肯定了自然延伸原则,将其作为沿海国大陆架划界的主要标准;而韩方执着的中间线年《大陆架公约》采用了这一原则,但其法律地位存在争议。
1969年国际法院在北海大陆架案的判词中认为,中间线原则只对《大陆架公约》的缔约国有拘束力,且并非习惯国际法。权衡二者的法律效益之后,我国对于苏岩礁的归属权是不是优先级更高了呢?韩方是不是应该识趣的退出了呢?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韩方并没选退出,接下来我给大家算一算这里面的账,或许就能明白其中的缘由了。苏岩礁对韩国具备极其重大的价值,大多数表现在渔业资源、油气资源、专属经济区的扩展、战略位置和经济利益的长期潜力等方面。
其一,苏岩礁周边海域是东海、黄海重要的海产品捕捞区域,渔业资源丰富;其二,韩国本就是个国土资源匮乏的国家,狭小的面积注定了本国的大宗产品只能依赖于进口,而苏岩礁附近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据推测原油储量可能高达1000亿桶,天然气储量约72亿立方米。
这些油气资源对韩国来说具备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可以缓解韩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但是最重要的,其实是苏岩礁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空间价值,这其中就包括了专属经济区的扩展和战略位置的优越。
苏岩礁位于中韩专属经济区的重叠区域,控制苏岩礁可以使韩国在该区域获得更多的资源开发权,逐步提升其经济利益,韩国试图经过控制苏岩礁来扩大其专属经济区范围。
在其看来,这种既能削弱我国,又能促进其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路子是韩方高层所极力推崇的。另一方面就是苏岩礁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了,苏岩礁距离上海约278公里,距离韩国140公里,具备极其重大的军事战略价值。
关于这个概念你们可以打开世界地图观察一下苏岩礁的位置。众所周知,美帝国主义为了遏制我国的发展,设置了三层岛链试图将我国封锁在亚太地区,而苏岩礁所在位置极其敏感,其地处第一岛链内部,控制苏岩礁可以使韩国在东海地区形成战略优势,增强其军事防御能力。
此时如果将此国际事件具象化,那么韩方作为嫌疑人,其实就具备了“作案动机”。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案情分析室”看看韩方准备怎么来实现其所谓的“三步走”策略的。
韩国的“三步走”策略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战略渗透,其本质是通过渐进式操作将物理存在转化为法理事实,最终在东海地缘格局中嵌入永久性战略支点。这一战略的推进过程是看似温和无害的单个行为,但是经年累月叠加,最终会形成难以撼动的存在。其实说通俗点就是韩方准备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实现苏岩礁永久占据这一目的,当 “生米煮成熟饭”时,再倒逼国际承认这一既定事实。
韩方为实现这一战略目的确实布局了数十年之久,阴谋的起源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韩国以海洋科学研究为外衣,开启了漫长的战略铺垫。1984年韩国海洋研究院的科考船首次抵近苏岩礁时,其声呐扫描仪记录的数据立即被送往军方情报部门。
这种“科研军事化”的双轨模式在后续17次勘测中逐渐完备——1992年夏季的第六次考察中,科考队员的背包里除了地质锤,还藏着微型潮汐监测仪,这些设备收集的水文数据后来成为韩国海军潜艇部队制定东海航路的重要参数。
更具深意的是1995年“离於岛”这个非法命名的忽然出现,这个源自济州方言“Ieodo”的词语被刻意赋予“失落之岛”的悲情意象,明里暗里似乎是暗示了啥东西,以达成其战略目的。随后,韩国国学振兴院同步启动的民俗整理工程,“离於岛传说”被重新发掘包装,将渔民的口述摇身一变,变为“历史记忆的考古证据”。
但是当我们认识到韩方的真正目的之后,其实也就不难推断出这个所谓的民俗整理,又有几分真实度呢?不过从韩方的角度考虑,这种文化叙事与科学行动双管齐下的措施,确实为后续行动铺垫了认知上的基础。
当新世纪的曙光照耀在东海北部的海域时,韩国也逐渐开始将量变的累积转化为质变的突破。2001年7月,韩国海洋警察厅的502舰缓缓驶过苏岩礁海域,同时,一面太极旗也由此升起。韩方近二十年的布局似乎在此刻完成了由科研渗透到实施控制的转变。
大家读到这里一定有疑问,我国怎么会允许韩方做出这种公然践踏主权的行为呢?其实不然。因为彼时我国正全力应对南海撞机事件,所以在东海方向的战略注意力出现短暂的真空。
韩国趁我国无暇顾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表面上以“防止非法捕捞”为名部署巡逻舰艇,实则构建起半径50海里的监控网络。
2003年竣工的海洋科学基地更是现代版的“特洛伊木马”,其钢结构内隐藏着军用级通信中继设备,顶层雷达罩的曲面设计刻意增大对空探测截面。或许您又有疑惑,韩国如此体量的小国何有这么大的决心和计谋来实施这一系列的规划呢?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进入亲历者的视角来解答大家的疑惑,据曾在基地值班的技术员回忆道,2006年某夜突然到来的美军专家组用三天时间改装了地下室设备间,新增的服务器机柜让这座“科考站”具备了实时处理间谍卫星数据的能力。
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渐进式军事化已一直默默升温到6年后,当2012年韩国宣布在基地常驻海警特战队时,该地实质已形成了准军事存在。
当地域探查和实际控制都已完成后,韩国为了掩盖归属权的不合理性,开始将手伸向寻找并利用国际法漏洞和塑造国民认知等领域了。接下来我们所聚焦的,便是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大陆架划界案了。
但是2013年提交联合国的大陆架划界案不是孤立的文件,而是经过十年法律准备的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2005年,首尔大学海洋法研究中心接到一个来自于青瓦台的重要任务——论证“人工设施改变岛屿属性”的可行性。
当韩国下达任务的一瞬间其实其野心昭然若揭了。他们借助日本冲之鸟礁案例和荷兰须德海围垦判例中寻找合法性解释。
在一系列的法律工程之后,韩方成功将国际舆论的焦点从岛礁本身的“自然属性”争议转变为“功能属性”争议,自然属性自不必过多解释,其实功能属性也是很好理解,针对苏岩礁事件而言的话,其所谓的功能属性是指韩方试图通过人为造岛弥补苏岩礁本身存在的自然缺陷。而这是韩方唯一能够争夺岛礁法理性的方法,如果一昧的坚持以自然属性划分归属权,韩方必败无疑。
在随后的时间里,韩国开始将苏岩礁写入中小学课本,试图通过教育完成数代人的认知塑造,当接受此类的教育的韩国人能够熟练地叙述出“离於岛”的详情,甚至绘制出岛礁的大体轮廓时,韩方的意图便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2020年10月,韩美联合开展“离於岛海洋科考”,美军派出“萨利·莱德号”科考船,实际负责测试海底监听系统,并与韩国共享中国潜艇声纹数据。这一做法背后深层的逻辑是将韩方的主张升级为军事同盟的联合,并用以美方为主的军事霸权为韩方这种侵犯权利的行为的合法性提供了威慑力。
韩方的三步战略环环相扣其实也能反映出现代主权博弈的基本思路:科研活动创造认知基础,物理存在创造既定事实,法律包装证明占据合法。韩国像操作精密仪器的外科医生一样,用二十年时间将苏岩礁从自然地理名词逐步转化为兼具物质存在、文化象征和法律依据的符合韩国战略目的的既定事实。
这种模糊主观与客观、民事与军事的能力其实是美西方为主导的国家的惯用手段,当中国海警船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礁石,而是集科研基础、认知基础、法律基础、军事基础于一体的复合体时,传统意义上的“维权”就演变为跨维度的认知战争了。
读到这里是不是大家会觉得韩方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并且每一步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那是不是说苏岩礁这一个地区我们无从下手收复了呢?非也。
历史总是从细节处爆发出惊人的力量。韩方一系列行为的最大前提就是上世纪对于苏岩礁的探索并命名,其所依据的法理无非就是国际法中的先占岛礁的国家就是岛礁的所有国,这是国家通过占有无主之地,从而取得对其的主权的一种方式。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明显的前提,就是先占的对象必须是无主地,即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土地,或被原属国家明确抛弃。这就是怎么回事我们在前文总是提到类似于“韩方主观地认为”这样的概念。暂时抛开自然属性不谈,仅仅从资料记录这一个方面来讲,我们对于苏岩礁的归属权都是毋庸置疑的。
最早还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成书于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前 221 年之间的《山海经》中曾记载“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山。”这里所说的苏山正是苏岩礁,而其处于东海深处的描述也与苏岩礁的实际位置相符;隋唐以来,盛世足以辐射到东亚的每个角落,繁荣开放也是那时的代名词。日本、高丽循海路来中原进贡的使臣和留学生,以及唐、宋、明、清历代东渡扶桑的中华人士均曾目睹过苏岩礁,并留下了文献记载。
接着让我们把时间线 年,我国自组建北洋水师,海路图中就明确标明有东海苏岩礁。
1958年中国签署了《关于领海的声明》,其中就明确将苏岩礁与确定为东海方向的前哨站。
1992 年,中国海军北海舰队海测大队接到中央关于测绘我国黄海海区和苏岩礁区的任务,工作人员经过 5 个日夜的辛劳,完成 3000 多个数据,到 5 月 15 日上午 10 时,苏岩及其附近海域的测量胜利结束,这进一步明确了苏岩礁的归属。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更是多次发表相关声明,强调苏岩礁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苏岩礁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但是韩方仍是一意孤行,公然藐视国际法的威严。
盎格鲁·撒克逊人主导的国际秩序下能够使他们吃瘪的,也就只有他们自己打出的回旋镖了。2022年,中国海洋大学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沉睡于大英博物馆千余年的出版于1900年的《东海航行指南》,其中“Suyan Rock”字样的标注旁有个括号,里面工整地写着中文“苏岩”的音译。
当工业革命的曙光略过历史的齿轮时,作祟者本身也不曾察觉到有一道痕迹将为千余年后的真相大白提供关键证词。当高清扫描件投影在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的评审会上时,韩国代表团准备的17世纪济州岛渔民的“口述历史”顿时显得苍白。
历史佐证的搜寻和具体的应对措施事实上是如同双螺旋结构一般的组合拳打出的。与侵权霸占的战略不同,维权坚守的思路首先是要搜集侵权方的侵犯权利的行为,为国际诉讼准备。
2020年我国成立“东海法律研究中心”,专门收集韩国在苏岩礁的军事化证据,研究向国际海洋法法庭提起诉讼的可行性。维权的前提是有“权”,2020年“蛟龙号”在苏岩礁南侧海沟获取岩芯样本,就为了证实其与长江三角洲地质构造连续性,这是苏岩礁在自然属性上归属我国的重要遗依据。
同时,为避免韩方做出过激的行为,2021年部署万吨级海警船“海警3901”,每月开展3次以上苏岩礁巡航,2022年累计驱离韩国海警船17次,军事监控上的成功是我们夺回主权重要的一步,也是对苏岩礁实际管控的重要一步。
当法理和物理都取得明显进展时,必要的外交行动就要拿上台面了。2019年青岛中日韩外长会议期间,中方要求将苏岩礁问题纳入海洋对话机制,但遭韩方拒绝,不过,这只是我方单独提案的第一步。计划的重点是在联合国层面的行动。
2022年中国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反对韩方划界案的照会,并联合俄罗斯质疑韩国“人工设施改变领土属性”的合法性。
中国的应对策略在时光中淬炼出新的维度,当我们打出集法律斗争、实际管控和外交博弈三位一体的组合拳后,韩方原本步步为营的计划似乎是乱了阵脚。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当韩方如热锅上的蚂蚁寻找解决良策之时,我国继续制定反制措施,预计2025年前建成“苏岩礁无人值守监测站”,并通过北斗卫星实时传输现场影像。与此同时,科技的竞赛也成为博弈中最重要的一环,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初步完成,我方必会加紧抢夺科技桂冠以应对更加复杂杂的国际局势。
如今,当我们站在2025年的潮头回望时,显而易见苏岩礁的博弈早已超越礁石本身。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当两国的无人潜航器在幽暗海床不期而遇时,当海警船探照灯划破夜空的瞬间,这片暗礁仍在见证着文明与力量、历史与现实、科技与主权的永恒碰撞。
当潮水夜以继日地冲刷钢结构的基座时,或许正是大海在用永恒的流动性嘲笑着所有试图在时空中刻下永恒印记的文明野心。但是,即使道阻且长,即使长夜漫漫,中国人对于主权的捍卫依旧是不容任何人挑衅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铿锵誓言必将响彻在苍穹之下。
[2] 中韩开始海洋划界谈判 将涉及苏岩礁归属问题.浙江在线] 韩称将强化对中国专属区内苏岩礁“警备”.新浪.
邹瑜.法学大辞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8] 陈正容.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大陆架划界的几个原则问题.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KIOST)官网.新闻稿.2020.10[14] 荷兰围海工程.大辞海
马呈元.国际法(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7]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国人大网.
百次潜大洋 “蛟龙”铸辉煌.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21] 中文:壮观如山!中国万吨海警船威武航行.中新网
------分隔线----------------------------